.

回家: 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->開卷好書

圖示(詳細內容請見日誌說明)書 名:回家: 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

作者/ 巴爾古提
編/譯者/ 陳逸如
出版社/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/ 20071029
商品語言/ 中文/繁體
裝訂/ 平裝

條碼號:37957001771284
索書號:735.29 7714.
 

書 籍 簡 介 

對巴勒斯坦人而言,數百年來橄欖油一直是旅人的禮物、新娘的慰藉、秋天的餽贈、儲藏室的珍藏,還有家族的財富。然而,作者離開家鄉三十年,橄欖油不復見,院子裡的無花果樹也早已被砍去。
中國有首古詩是這麼說的: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催,兒童相見不相識,. 笑問客從何處來。詩人巴爾古提與睽違三十年的家鄉見面時,大約就是這個心情罷!1967年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與約旦河西岸後,造成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痛苦,巴勒斯坦詩人穆里・巴爾古提在外流亡三十年後,1996年終能回返家鄉,本書書寫了他回家與流亡的心路歷程。
閱讀中東,另一個角度
921事件後,世人皆知中東地區對於美國霸權的反感,本書作者則提出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糾葛:曾經慘遭大屠殺的猶太人,建國之後,難道也會去迫害他人?當約旦河西岸因被以色列占領,巴勒斯坦人要回鄉,必須有回鄉許可證,必須經過以色列士兵的許可;眼看著以色列逐步拓展屯墾區的範圍,巴勒斯坦的土地逐漸變得零碎;三十年來,以色列高速發展,被占領的拉姆安拉則從未成長,三十年過了,家鄉一如以往破敗,他不會因為故鄉三十年沒變而高興,他要控訴的是,自己的國家三十年喪失了進步的機會。
失去旅行的權利
巴爾古提與家人四散世界各地,他雖然在埃及念了大學,巴勒斯坦人卻被當局視為頭痛份子,1977年他被埃及驅逐出境,至1995年才能正常出入開羅機場。至於拉姆安拉,更是必須有許可證才能進出,「你以為可以去耶路撒冷或加薩。他們已經把這些地方列為禁止進入管制區,這次他們的理由是選舉。他們甚至禁止人們在星期五於聖所祈禱。路障、搜索和電腦。他們無時無刻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我們一個訊息:『我們才是這裡的主人。』」他想問,為什麼回巴勒斯坦的家,卻要由以色列人來控管?
失去回家的權利
「流亡」的最具體事例,就是不能對自己的國家表示意見。巴勒斯坦成為有國無土的國度。數百萬流離失所於海外難民營內的難民,禁止回到故鄉投票、選舉、發表意見,這是今日能自主履行公民權利的人們,無法想像的事。而痛苦不僅是不能回家而已,流亡的痛苦還在於自己的家人四散各地,僅能以電話連繫,所有的快樂悲傷都由電話鈴聲控制,電話形成了另一種恐怖主義,總合了他所有家人的痛苦。

作者因為敏感的異議份子身份,結婚後,他與妻子分隔兩地,兒子見到他的時候,稱呼他為:叔叔。流亡的痛苦也延伸至下一代,作者的兒子湯銘身為巴勒斯坦人,未曾見過巴勒斯坦,也只能等到父親三十年回鄉後,才能為他申請回鄉證。

 

作 者 介 紹 

■作者簡介 

巴爾古提
阿拉伯世界知名詩人。巴爾古提1944年生於約旦河西岸,巴勒斯坦詩人與作家,小時住在戴爾‧格薩那,後因求學之故,全家移居拉姆安拉。1967年以巴六日戰爭後,當時在開羅讀書的他,因而不能回到約旦河西岸,開始了三十年的流亡生涯。1977年自埃及被驅逐出境,1995年才能正常進出開羅機場。自1972年起,他的詩集即已在開羅、安曼等地出版,並曾被譯為多國語言,也在《泰晤士文學評論》等知名媒體刊登。最新一冊詩集為2005年出版的《午夜》(Muntasaf al-Lail)。現居開羅,本書於1997年出版時獲得馬富茲文學獎(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),該獎為阿拉伯文學界的重要獎項,作者並於2000年獲巴勒斯坦詩獎(Palestine Award for Poetry)。
 

圖示(詳細內容請見日誌說明).

 




評論: 1. | 引用: 0. | 查看次數: 2128
  • 1
.BW93003 [2008-05-30 11:54 PM]
 【離鄉】 BW93003 四中四甲 陳怡伶
    是誰說的
    人生的旅程總是孤獨的
    我 記不得了

    車,是晃動的搖籃
    帶著我駛向遠方
    頂著灰暗的夜
    和風的嘆息
  
    思緒 圍繞感傷的氣息
    末班的公車 
    毫不停歇 向前行駛
    思念,在家鄉的另一頭

    殘忍的戰爭 剝奪了幸福的滋味
   只剩 哀嚎與悲嘆  在遠邊狂嘯
   流離失所的心境  唯有
   真正體會過的人
   才能  悟出個
   所以然來......
 
        在本書作者,流亡在外三十年後,再次返回家鄉的心情,是非常複雜且沉重的。而我雖然並沒有喪失國家而流亡在外,但看了這本書,也勾起我在外求學,不能回家的心情。在書中,能深深體會的就是家鄉的人事全非,橄欖油隨著時間被凍結在記憶裡,院子裡的無花果樹,早已死在尖銳的斧頭下。家鄉的一切早已面目全非,熟悉的人走了,值得懷念的一切已都消失了,一切都只留在作者那黑白的記憶裡,那樣的深刻。
  
        1967年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與約旦河西岸,巴勒斯坦人開始過得流離的生活。人生最痛苦的事,莫過於生離別了。作者在約旦河畔等待與親人相見的時刻,但在刺絲網的另一邊,卻是以色列人的佔領巴勒斯坦土地的「佔領區」,刺絲網內飄揚著以色列的國旗。而作者與親人卻只能隔著站在約旦河的橋頭,與親人們遙遙相望。相望的那一眼,道盡的是許多的哀傷與思念,深切的令人心痛。作者想衝過橋去,但他知道他不可以。因為他知道他一定會被遣送回來,雖人親人們就近在天邊,他仍舊沒有邁開腳步,只是靜靜地望著親人,讓深沉的傷痛,在他們之間不停的徘徊著。

       人生中,人總是不斷在面臨生離死別,作者親眼目睹兄弟朋友被殺,那些血雖然早已流乾,但卻是血淋淋地仍留在他的心中。而我們今天還活在世界上,就應該珍惜與任何人相處的時光,多給人希望,不要用無情的言語去傷害別人,珍惜身邊的幸福,因為再地球的每一刻,都有人正面臨死別的時刻,珍惜目前所擁有的,我們都還活著,難道不也是一種幸福嗎?

     



 
  • 1
發表評論

←防止機器人留言垃圾廣告,請輸入此四位數字圖示
字數限制 1000 字 | UBB代碼 開啟 | [img]標籤 關閉